1. 医用内窥镜评价体系总论
近年来,国产医用内窥镜的发展速度及普及程度非常快,浙江、上海等地的医用内窥镜产业已颇具规模,市场份额也逐年增长,硬镜、软镜电子化技术迅速发展,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目前国产医用内窥镜总体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与进口产品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同时,国产医用内窥镜在临床实践、可靠性、技术性能及服务体系等方面,仍有较明显的不足。
目前,国内外尚无系统性的行业标准或评价体系来评价医用内窥镜,导致各级医院临床医护人员等无法客观、合理地反馈国产与进口医用内窥镜的具体不足之处,也使国产医用内窥镜厂家无法全面、系统地认识与进口产品的差距,难以及时做出针对性的改进来提高国产医用内窥镜的竞争力。
因此专家组前期已建立临床效果初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调查问卷,再通过三轮德尔菲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遴选出一套适用于软、硬性内窥镜的临床效果评价体系,能较充分满足内窥镜临床效果的评价需求。
本共识旨在提供一套合理可靠的医用内窥镜临床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真实、全面地评价国产与进口医用内窥镜的具体差异,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为国产设备的研发、创新指出方向,推动优秀国产医用内窥镜的普及应用,促进国产医用设备的发展。
2. 医用内窥镜评价指标
2.1. 软性医用内窥镜评价指标
2.1.1. 临床效果评价指标
临床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包括以下:
(1)关键手术步骤耗费时间:根据标准化临床场景计算关键手术步骤耗费的时间,第三方评价(第三方人员根据手术录像进行统计分析);
(2)并发症:术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包括术中出血等,第三方评价
(3)总操作时间: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的总时间,第三方评价。
(1)镜头擦拭效果:术中因镜头模糊利用管壁等结构擦拭后重新变清晰的能力;
(2)镜头擦拭便利性:术中利用管壁等结构擦拭镜头的便利程度;
(3)冲洗吸引效果:术中冲洗及吸引的临床效果;
(4)操作孔道通畅性:操作孔道进出相关器械的通畅程度;
(5)操作精细程度:镜头、按钮等组件满足术中精细操作要求的程度;
(6)目标部位显露能力:精确到达并显露目标部位的能力;
(7)目标部位操作便利性:达到目标部位后进行活检等相关操作的便利性;
(8)操作性总体印象:根据术中医用内窥镜总体操作性能进行打分。
(1)视疲劳:手术造成的视觉疲劳程度;
(2)躯体疲劳:手术造成的躯体疲劳程度。
2.1.2. 临床功能及适用性评价指标
(1)操作手柄交互界面:操作手柄交互界面按钮及其功能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2)镜柄外形:镜柄外形握持是否稳定、舒适;
(3)按钮误触:常用按钮如摄像按钮等是否容易误触;
(4)按钮盲操作:盲操作下是否便于进行常用功能操作如调节焦距;
(5)镜头方向调节灵活性:调节镜头方向时镜柄是否灵活;
(6)镜头方向稳定性:固定操作时软镜与自然腔道间阻尼能否保证镜头方向稳定;
(7)镜柄重量:镜柄重量对术者操作的影响;
(8)光纤长度:光纤线接头角度、长度是否容易受患者体位及操作者站位限制;
(9)医用内窥镜长度:医用内窥镜长度能否满足临床要求;
(10)设备可扩展性:主机与其他相关设备的兼容程度(如支气管镜与环扫超声探头及磁导航等设备是否匹配);
(11)硬度:软镜硬度大小是否合适及是否可进行改变(支持/不支持);
(12)电子染色:是否支持电子染色功能及对染色满意度(支持/不支持);
(13)副送水功能:软镜是否支持副送水进行冲洗(支持/不支持)。
(1)高清录像:主机是否支持外接存储设备录像(支持/不支持);
(2)缩放功能:①视野放大缩小满足临床需要的能力;②如不能满足请写出期望最大倍数;
(3)景深:显示解剖目标整体时是否清晰;
(4)自动变焦:小范围操作移动时是否需频繁调焦;
(5)高清显示:高清显示功能能否满足操作者需求。
(1)开、关机方式:腔镜系统各设备的开关机步骤是否繁琐;
(2)移动灵活性:主机及组件移动位置的灵活程度;
(3)腔镜拆卸及连接:腔镜系统各设备部件的拆卸、连接是否方便;
(4)主机交互界面:主机交互界面按钮及其功能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5)清洗/消毒:腔镜系统各设备的清洗及消毒的繁琐程度。
2.2. 硬性医用内窥镜评价指标
2.2.1. 临床效果评价指标
(1)关键手术步骤耗费时间:根据标准化临床场景计算关键手术步骤耗费的时间,第三方评价(第三方人员根据手术录像进行统计分析);
(2)关键手术步骤操作错误的次数:关键手术步骤操作错误的次数,第三方评价;
(3)并发症:术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包括术中出血等,第三方评价;
(4)总操作时间: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的总时间,第三方评价;
(5)中转开放:腔镜中转开放,腔镜无法满足手术操作的需要必须进行开放手术,第三方评价。主观指标:主要是操作医生对医用内窥镜系统相对主观的评价。
(1)视野:镜头显示的视野大小;
(2)清晰度:画面的清晰程度;
(3)成像稳定性:图像显示的稳定性及抗干扰的能力;
(4)景深:可见图像的深度对操作的影响程度;
(5)分辨能力:分辨组织器官细节及辨别层次的能力;
(6)对比度:明暗区域的差异程度;
(7)立体感:组织器官的显示立体感;
(8)镜头抗烟雾能力:镜头对术中雾/烟的抵抗能力;
(9)抗反光能力:消除术中光源引起的反光的能力;
(10)图像/色彩保真性:显示图像与真实解剖结构及色彩的相似性;
(11)图像总体印象:根据术中对图像的总体印象打分;
(12)变焦能力:对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否能自动调焦或是否需要手动调焦。
(1)视疲劳:手术造成的视觉疲劳程度;
(2)躯体疲劳:手术造成的躯体疲劳程度。
2.2.2. 临床功能及适用性评价指标
(1)操作手柄交互界面:操作手柄交互界面按钮及其功能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2)镜柄外形:镜柄外形握持是否稳定、舒适;按钮误触:
(3)常用按钮如摄像按钮等是否容易误触;
(4)按钮盲操作:盲操作下是否便于进行常用功能操作如调节焦距;
(5)镜头方向调节灵活性:调节镜头方向是否灵活;
(6)镜头方向稳定性:固定操作时方向是否稳定;
(7)内镜光纤:光纤线接头角度、长度是否容易受患者体位及术者站位限制;
(8)镜柄重量:镜柄重量对术者操作的影响;
(9)医用内窥镜长度:医用内窥镜长度是否满足临床要求;
(10)发热程度:镜柄发热造成的不适感。
(1)自体荧光成像:是否具备自体荧光成像及其性能(支持/不支持);(2)缩放功能:视野放大缩小满足临床需要的能力,如不能满足请写出期望倍数;
(3)高清显示及录像功能:是否能显示高清图像并录像;
(4)景深:显示解剖目标整体时是否清晰;
(5)自动变焦:小范围操作移动时是否会频繁调焦;
(6)镜头抗污/雾功能:镜头抗污/雾功能。
(1)开、关机方式:腔镜系统各设备的开关机步骤是否繁琐;
(2)移动灵活性:主机及组件移动位置的灵活程度;
(3)腔镜拆卸及连接:腔镜系统各设备部件的拆卸、连接是否方便;
(4)主机交互界面:主机交互界面按钮及其功能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5)清洗/消毒:腔镜系统各设备的清洗及消毒的繁琐程度。
3. 医用内窥镜评价标准化临床评价场景及人员
3.1. 软性医用内窥镜
专家组建议以纤维支气管镜常规检查为例进行规范:
3.2. 硬性医用内窥镜
4. 医用内窥镜评价标准化数据采集及处理
E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艾邦医用高分子):医用内窥镜临床评价体系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