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郑州大学、上海中能企业发展集团山西恒力新材料有限公司“长碳链及耐高温尼龙生产技术”专利技术转移合同签订仪式在郑州大学主校区举行。
“长碳链及耐高温尼龙生产技术”专利技术转让签约仪式在郑州大学举行
上海中能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虞建明表示,此次上海中能企业发展集团和郑州大学的合作,将充分依托郑州大学人才、技术和研发优势,以加快长碳链尼龙和耐高温尼龙工业化实施为突破口,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努力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打破国外在高性能尼龙材料上的技术封锁,推动我国先进尼龙新材料的发展。
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指出,40年来,郑州大学工程塑料研究团队以国家建设急需、国内空白的特种工程塑料基础树脂合成的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追求,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基础和关键技术问题,成功开发出了生物原料路线合成工艺制备长碳链尼龙和一步法直接固相聚合技术制备耐高温尼龙品种的工业生产技术,实现了从原料、制备技术到生产装备完全自主可控的重大突破,逆转了我国特种尼龙材料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据悉,“长碳链及耐高温尼龙生产技术”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民英教授主持完成,得到了国家863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项目支持。
此次专利技术转让费达到4000万元,上海中能企业发展集团将采用该科技成果,计划投资100亿元左右,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年产20万吨长碳链尼龙和耐高温尼龙生产线,使我国成为特种聚酰胺生产、加工的世界级产业基地,为我国集成电路、汽车、轨道交通、光纤通信、清洁能源、特种装备提供重要材料支撑,解决上述领域一些重要工程材料方面的“卡脖子”难题。
厚积才能薄发,行稳才能致远。其实,郑州大学进行特种尼龙材料的开发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不断失败,不断前行,才有了在特种尼龙领域的不断突破。
郑州大学李相魁教授,从1967至1974八年中,攻坚克难,成功开发出尼龙11合成技术,但因为合成步骤多,工艺繁琐,一直未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生产。
1976年,郑州大学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石油炼制的副产物轻蜡中的长链正构烷烃转变为长链二元酸,以这种二元酸作为原料,制备出了石油发酵(PF)尼龙。1978年,PF尼龙作为郑州大学的典型科研成果向科学大会进行了献礼。
1980年,李相魁教授领导成立郑州大学工程塑料研究室。40余年来,该研究室已果实累累:获得过国家发明奖、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九五科技攻关表彰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863计划”和重点研发及大型横向等科研项目20余项。
1981年10月,赵清香老师师从李相魁教授于郑州大学高分子专业硕士毕业,从此专注于工程塑料研究工作。
1998年12月,赵清香老师带领的郑州大学工程塑料研究室开发出长碳链尼龙合成新技术,并在山东淄博广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尼龙1212成为我国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双号码长碳链尼龙品种。
赵清香尼龙研究项目获产业扶持资金
与国外技术相比,尼龙1212的合成步骤更少,价格更低。尼龙1212问世后,尼龙11和尼龙12等进口产品价格锐减,价格已不到之前的三分之一,这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后,给国内材料领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几年前,赵清香老师退休后,师弟刘民英教授扛起了特种尼龙研究的大旗。刘民英自1980年进入郑州大学化学系开始,就一直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等内容的学习和研究,近年来,刘民英带领团队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尤其在高性能耐热尼龙工程塑料、尼龙弹性体、导热尼龙材料等研究工作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刘民英教授
此次产业化转移的“长碳链及耐高温尼龙生产技术”便是在刘民英教授领导下的重要成果。长碳链尼龙已成为郑州大学在材料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2021年10月21日,来自郑州大学刘民英教授团队的付鹏老师,将于苏州出席“2021年先进尼龙材料产业高峰论坛”,并带来“聚醚胺在尼龙弹性体中的应用评价”的报告。欢迎大家前来一起探讨尼龙材料领域的新发展。
素材来源:郑州大学官网等
大家若想了解更多尼龙相关情况,欢迎加入艾邦尼龙交流群。
2021年先进尼龙材料产业高峰论坛
01
会议议程
02
议题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3
报名方式
在线报名链接:https://www.aibang360.com/m/100090
04
收费标准
|
|
|
|
|
|
|
|
|
|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会议详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艾邦高分子):4000万!郑州大学、山西恒力签署特种尼龙专利技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