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产业链规模破2000亿,其中电力储能产业链规模从2021年480亿元,增至2022年1600亿元。户用储能从2021年100亿元,增长到2022年400亿元。
其中,储能电池增幅达266%;PCS增幅达248%;BMS增幅达235%;EMS增幅达230%;消防温控涨幅达250%。从市场空间来看,电力储能依次大于户用储能、通信储能、便携式储能;而从毛利水平看,便携式储能或大于或持平户用储能,并依次大于电力储能、通信储能。
这里特别梳理这一年来的储能行业十大关键词!
一直以来,制约国内储能行业发展的最大原因就是投资收益回报率,在储能的各类收益模式当中,电价水平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广大的储能厂家千呼万唤,总算是盼来了电价调整。
2022年上半年山东省出台《关于完善居民分时用电政策的通知》,峰段电价每千瓦时提高0.03元(含税,下同);谷段电价降低0.17元。今年下半年,我国河北、河南、江西等地,更是陆续出台电价调整政策,大幅提升了储能项目峰谷电价收益水平。
“十四五”以来,国家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我们目前提到的各类主流及新技术储能模式,都是新型储能的分类。
今年国家能源局频繁提及新型储能发展情况,计划到2025年装机规模超3000万千瓦,即30GW,而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为5.87GW;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6663.4MW,约合6.66GW,同比增长78%。这意味着,未来三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空间至少仍有23GW!
随着电价的上涨和成本的降低,新型储能的热度也将越来越高。
便携式储能是一种内置锂离子电池的小型储能设备,可以提供稳定交流/直流电压输出的电源系统,具有大容量、大功率、安全便携等特点。
随着便携式储能设备容量的增加,总体市场规模也会不断上涨,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 预计 20-26 年 CAGR 为 57%,2026 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 882 亿人民币,中国市场总产值将超过700 亿元。
其实户用储能受众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国内户用储能市场尚且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我国目前的主要发电方式依然是煤电、石油和天然气,虽然新能源占比在大幅提升,国内市场对于户用储能的关注度也非常高,但因为成本和市场需求等原因,远远没达到户储爆发的程度。
当前国内户储相关企业的主要营收区域仍是海外市场,多数业内外人士还处于观望状态。
为助推储能行业发展,减少弃风弃光等问题,强制配储最早于2020年登陆光伏装机大省山东省试行,初步建立起市场机制,并自2021年以后,尤其在2022年以来全国二十多地推行。由于强制配储提高了新能源发电投资成本,行业内对该政策的普适性发起多番讨论,逐步激发了共享储能、电价调整等多项新政策、新方法、新热点。
2022年储能行业起火爆炸事故频频,最有名的两家分别是特斯拉和比亚迪。特斯拉除了新能源电动车事故纠纷频上热搜以外,其重要的储能产品Megapack储能电池设备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加州发生不同程度的火灾事故,每一次都引得行业内外一阵揪心。
随着国家新能源配储的意愿越来越高,“光储融合”概念受到各界关注。光储融合并不是光伏系统和储能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要依靠技术上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储能系统效率和经济性的最大化。
比如在项目建设之前,可以根据技术条件和项目所在地状况,调整储能逆变器型号、电池类型、能量管理系统等方面,提升项目运行效率和收益。
尤其202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风光储一体化招投标项目明显增多。11月11日,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活动的通知》。强调要支持培育一批智能光伏示范企业、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光伏示范项目,优先考虑方向之一就是光储融合。
应用新型储能技术及产品提升光伏发电稳定性、电网友好性和消纳能力,包括多能互补、光伏制氢、光伏直流系统、自发自储自用等方向。
自2021年3月以来,源网荷储正式实施近两年,从实际项目来讲,少有符合源网荷储概念的一体项目,示范型项目居多,更多偏向光储融合一体化方面。
因为源网荷储牵涉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多个方面,近来往往与“虚拟电厂”概念配合出现,然而虚拟电厂依然还是概念,成功申报项目有限,实现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时由于虚拟电厂没有明确的地理边界和电网公共连接点,且缺乏针对虚拟电厂的市场机制,因此通过虚拟电厂推进‘源网荷储’难度较大。
目前,“源网荷储一体化”由于重视程度较高,在我国已有初步实践,如上海电网在黄浦、世博、张江和上海经研院办公区建成4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示范项目;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等。
由于各地10%-20%的新能源配储成本压力,共享(独立)储能电站受到重视。这种类型就是单独建设一座大型储能电站,当地新能源并网项目可以在这座电站中按需租赁储能容量,达成并网条件,是一种十分经济合算的解决方案。
同时,为了支撑电站的长久盈利,共享储能电站往往采用市面上较好的储能逆变器、电池、管理系统等产品,并且配备更为专业的储能电站运维团队,保障电站安全运行,实现发电用户、电网、储能电站三方共赢。
随着各地“强配”政策陆续放开,共享储能的利用率正逐步提升,投资资源浪费的情况也正加速改善。
作为中国储能元年,2022年资本市场也对储能板块寄予厚望。截至11月,A股储能板块相关上市公司共计294家,锂电板块相关上市公司共计333家,钠离子电池板块44家。
据业内人士统计,仅今年储能行业就有上百家相关公司成立,注册金额高达423亿元,其中有43家储能技术服务新公司、54家电池新公司和7家抽水蓄能等。
新势力的入局,使得本就人才紧缺的储能行业竞争更加激烈,抢人、抢矿的事情屡见不鲜。人才和上游矿产资源,也逐渐成为储能企业吸引资本市场的重要筹码。
君不见,储能与风光共舞,细分赛道异军突起;君不见,新型储能百舸争流,谁主沉浮;君不见,市场预期升温,吐故“钠”新,分庭抗“锂”;君不见,长时储能海阔天空,不同“钒”响;君不见,大储户储比翼齐飞,全球储能放量;君不见,电化学储能高歌猛进,储能电池供不应求。凡此种种,既有美好的预期,也有心灵拷问,储能万亿级赛道的价值空间给了业主和投资者无限遐想和为之奋斗的理由。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艾邦储能与充电):2022年储能行业数据及十大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