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发展史
1783年法国物理学家夏尔锂提出用硫酸和铁作用制取氢气。同年,拉瓦锡设计了成本低廉的水蒸气通过灼红的枪桶制取氢气。
1800年,Nichoson和Carlisle首先以电解法提取了氢气和氧气。
Paets van Troostwijk和Deimann已经演示了用静电发生器分解水。然而,只有在1800年Volta创造的第一个强大的电池,也就是伏打柱,才有可能以一种有针对性的方式使用电解。
1820年,法拉第在他1834年才发表的科学著作中,首次提到了电解水的原理。
1888年俄国的拉奇诺夫取得第一台单极性电解槽的专利。
二十世纪开始,德国的Garuti和Schuc Kert提出第一台实用性的单极性电解槽的设计,德国的Schmidt-Oerikon 提出第一台双极性电解槽设计。
1900年,施密特发明了第一台工业电解槽。仅仅两年后,就有400台电解设备投入使用,主要用于氨生产。由于对氨的高需求,电解在1920年至1930年间蓬勃发展。在加拿大和挪威建立了装机容量为100兆瓦的工厂,主要使用水力发电作为动力源。
1924年,Noeggenrath获得了第一台压力电解槽的专利,其压力电解槽可达100 bar。
1925年,雷尼的发现对电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检测了电极中催化剂的活性,并使用了细粒镍。通过将金属镍和金属硅结合起来,然后用氢氧化钠浸出硅,它能够创造一个巨大的活性催化剂表面。
1927年,世界第一台大型压滤式电解槽装置在挪威的诺托登(Notodden)安装,由海德鲁公司(Norsk Hydro)制造,当时的产氢量规模是10000m3/h,生产的纯氢用于化肥生产试验,这是NEL Hydrogen的前身。这一技术到1965年发展到90000m3/h。
1927年,一项专利描述了铝作为硅的替代品。镍基电极仍然是碱性电解(AEL)的基本催化剂。
1939年,世界第一台大型箱式电解槽在加拿大安装,产量规模为17000m3/h;
1948年,E.A. Zdansky推出了第一台高压工业电解槽,他把电解槽的操作压力提高到30kg/m3,并由Lurgi公司进行制造。。由于系统的效率受工作温度的强烈影响,抗腐蚀材料被开发出来,并于1950年在120°C的AEL环境中成功地进行了测试。
1951年,Lurgi使用了Lonza的技术,并首次设计了30 bar的压力电解槽(StatOilHydro)。
在Winsel和Justi于1954年提交了他们的Raney镍专利后,Raney镍在1957年被认可用于碱性电解槽(AEL)。
雷尼镍被一种据说可以提高导电性和机械稳定性的金属基体包围着。新的Raney镍催化剂降低了过电压,并将工作温度降低到80°C。
1958年产氢量为5000Nm3/h的压力电解槽在秘鲁的库斯科安装。
1960年和1977年埃及分别安装了41000m3/h和21600m3/h压滤式电解槽生产装置。
1967年,Costa和Grimes提出了电极排列的零间隙几何结构,目的是通过减小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来降低电池电阻。
1962年杜邦公司改良了质子膜,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民用PEM氢气发生器。
1988年NEL在全球最早推出非石棉隔膜电解槽。
1996年以来,美国的Proton OnSite公司开始与联合技术航空航天系统合作,为航空航天和海军开发和制造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成为全球PEM电解槽行业的龙头。
2001年,NHEL(NEL前身)的第一个加压电解槽推出市场。
2017年,挪威Nel收购美国Proton OnSite获取领先的PEM电解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解槽公司;同年,康明斯完成收购Hydrogenics水吉能。
国内发展史
2018年12月,赛克赛斯首台兆瓦级50m3/h大型纯水电解制氢设备中标佛山市蓝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进入半导体行业;2020年9月,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MW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水制氢技术”项目完成中期验收,2021年6月首台套兆瓦级PEM制氢系统开机运行。
2021年12月9日,由中国石化资本公司发起设立的恩泽基金与康明斯按50:50比例共同出资并于中国境内设立合资公司——康明斯恩泽(广东)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将康明斯领先的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
来源:综合氢眼所见、产业观察者等资料整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艾邦氢科技网):碱性、PEM电解槽的国内外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