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至今,IGBT 芯片经历了 7 代技术及工艺的升级,从平面穿通型(PT)到微沟槽场截止型,IGBT 从芯片面积、工艺线宽、通态饱和压降、关断时间、功率损耗等各项指标都进行了不断的优化,断态电压从 600V 提高到 7000V,关断时间从 0.5 微秒降低至 0.12 微秒,工艺线宽由 5um 降低至 0.3um。
此外,由于 IGBT 产品对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下游客户认证周期较长,所以产品的生命周期较一般集成电路产品较长,对不同代际的 IGBT 产品,由于性能和需求差异导致应用领域略有不同,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仍是 IGBT 第 4 代工艺产品。
第一代 平面栅+穿通(PT)
出现时间:1988年
第二代 平面栅+非穿通 (NPT)
出现时间:1997年
第三代 沟槽栅+场截止(Trench+FS)
出现时间:2001年
沟槽型IGBT中,电子沟道垂直于硅片表面,消除了JFET结构,增加了表面沟道密度,提高近表面载流子浓度,从而使性能更加优化。得益于场截止以及沟槽型元胞,IGBT3 的通态压降更低,工作结温 125℃较 2 代没有太大提升, 开关性能优化。
第四代 沟槽栅+场截止(Trench+FS)
出现时间:2007年
IGBT4 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 IGBT 芯片技术,电压包含 600V,1200V,1700V,电流从 10A 到 3600A。4 代较 3 代优化了背面结构,漂移区厚度更薄,背面 P 发射极及 N buffer 的掺杂浓度及发射效率都有优化。同时,最高允许工作结温从 第 3 代的 125℃提高到了 150℃增加了器件的输出电流能力。
第五代 沟槽栅+场截止+表面覆铜(Trench+FS)
出现时间:2013年
IGBT使用厚铜代替了铝,铜的通流能力及热容都远远优于铝,因此IGBT5允许更高的工作结温及输出电流。同时芯片结构经过优化,芯片厚度进一步减小。
第六代 沟槽栅+场截止=(Trench+FS)
出现时间:2017年
6 代是 4 代的优化,器件结构和 IGBT4 类似,但是优化了背面 P+注入,从而得到了新的折衷曲线。IGBT6目前只在单管中有应用。
第七代 微沟槽栅+场截止(Micro Pattern Trench)
出现时间:2018
IGBT7 沟道密度更高,元胞间距也经过精心设计,并且优化了寄生电容参数,从而实现 5kv/us 下的最佳开关性能。IGBT7 Vce(sat)相比 IGBT4 降低 20%,可实现最高 175℃的暂态工作结温。
来源:英飞凌、斯达半导招股说明书、东海证券研究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艾邦半导体网):IGBT 芯片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