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认知体系中,牙齿贴面技术往往被简单归类为美学修复的范畴,其功能价值被局限在改善牙齿外观形态的表层认知。这种认知偏差不仅低估了牙齿贴面技术的研究价值,更忽视了其在口腔健康防护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牙齿贴面技术作为现代口腔医学的重要创新成果,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集美学修复与健康防护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
这一核心价值在摩方牵头的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极薄强韧陶瓷义齿微立体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项目中得到充分论证。项目研究揭示,通过摩方创新材料与工艺研发的极薄强韧氧化锆陶瓷牙齿贴面(后称“极薄牙齿贴面”),能有效解决和预防楔状缺损、牙釉质受损或变色等口腔健康问题,开创了"防护性修复"的全新治疗理念,有望从定制化高精密制造、机械性能和美学性能等多方面为牙齿疾病的防护与治疗做出贡献。
在上期专题访谈中,长江学者孙玉春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极薄牙齿贴面与普通瓷贴面的区别"。本期访谈聚焦"极薄牙齿贴面的健康价值与防护作用",孙教授从专业角度系统阐释了这项创新技术的防护机理。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口腔科设备及材料专委会理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卫生健康委口腔数字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技术平台负责人
孙教授指出:"随着现代饮食结构中高硬度食物的增加,加之日常刷牙带来的机械摩擦,楔状缺损等牙体磨损问题日益普遍。针对这一问题,极薄氧化锆陶瓷贴面技术通过在牙面构建一层物理防护屏障,为牙齿提供有效保护。这种防护机制可以形象地比作为牙齿'穿上盔甲',不仅能有效隔绝外界机械摩擦刺激,预防牙齿磨损,更能从根本上降低牙齿疾病的发生风险。"
这一阐释清晰地展现了极薄牙齿贴面的双重防护价值:既能在物理层面阻隔损伤因素,又能在健康层面预防疾病发生,体现了现代牙科技术对口腔健康的全面保护理念。
楔状缺损的特征与危害楔状缺损作为典型的口腔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牙齿颈部V形沟壑状缺损,其形态特征类似斧凿痕迹。临床数据显示,该病症具有显著年龄相关性:30岁人群患病率72%(平均缺损深度0.2毫米),50岁人群升至90%(0.4毫米),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99%(1.1毫米)。孙教授在访谈中指出,这种因长期机械摩擦(如错误刷牙方式)和生物力学应力导致的缺损,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牙本质敏感、牙髓感染乃至牙齿折裂,最终造成不可逆的牙齿丧失。
Ultra-thin dental veneers
针对楔状缺损的致病机理,项目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温度防护-化学抵御-机械隔离"的复合防护体系——极薄牙齿贴面:
①温度防护:隔离冷热刺激,预防牙齿敏感
②化学抵御:抵制酸性物质侵蚀,预防疼痛、敏感、倒牙的症状
③机械隔离:有效阻隔刷牙等日常机械磨损,防止牙齿受损
与传统贴面技术相比,极薄牙齿贴面具有显著优势。传统贴面通常需要磨除0.5-0.7毫米健康牙体组织,而该技术依托摩方精密全球领先的超高精度3D打印技术,将贴面厚度降至80微米,边缘密合精度提升2倍以上,实现了微创修复与精准适配的完美结合。
这一创新成果不仅重新定义了牙齿贴面的医学价值,更推动口腔诊疗理念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防护转变,标志着我国在口腔健康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重要跨越。随着“极薄强韧陶瓷义齿微立体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项目成果推进,将进一步遵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防为主"的原则,持续为提升国民口腔健康水平提供极微创或无创解决方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摩方精密):专家科普|极薄牙齿贴面的健康价值与防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