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光耀人间,先生风范千古流传 ——纪念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徐僖先生

本文转载来自四川大学校友总会

2013年2月16日14时1分,“中国塑料之父”——徐僖先生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徐僖先生是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油田化学》期刊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高分子化工分支主编,在世界享有盛誉的Hanser出版社《国际聚合物丛书》顾问编委。

我们扼腕,一位大师,离逝而去!

一代宗师光耀人间,先生风范千古流传 ——纪念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徐僖先生


奋斗之愿:“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

徐僖1921年1月16日生于江苏南京,他的姐夫张祖培曾是爱国学生领袖,其爱国精神和正义感,给幼年的徐僖很大感染。南京大屠杀前三天,徐僖随父母离开南京,逃难到四川,但外祖父一家却无一幸免,巨大的悲痛在徐僖心中留下了终生无法愈合的创伤。入川后徐僖先后就读内迁万县的金陵大学附中和重庆南开中学,而后考入了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青少年时代的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亲历了祖国山河破碎的痛苦,阅尽了国家民不聊生的惨状,这些痛楚沉淀成徐僖心中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学以所用、报效祖国的誓愿。

抗战胜利后,徐僖一举考中庚款留美研究生,于1947年9月到美国宾州李海大学 (Lehigh University ) 攻读硕士学位。随行背着三十多公斤五棓子的徐僖,抱着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决定刻苦学习,继续深入他在国内开始的五棓子塑料研究,在实验室研制成功五棓子塑料,1948年获得硕士学位。他为丰富实践经验,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到纽约柯达公司车间实习,熟悉了化工生产的基础设备与生产工艺。

时值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徐僖犹如一支反哺归燕,冲破重重阻扰回到了祖国。1950年初,徐僖受聘为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当时国内正处于工业基础薄弱、进口原料被封锁的当口,塑料制品奇缺,连衣服钮扣和一般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都很难买到。自造塑料,成了紧急而迫切的民生大事。1952年,徐僖受命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徐僖和干部工人一起劳动,拉板车、抬机器、安装设备,无所不干。在夜以继日工作下,棓酸塑料研制成功。1953年5月3日,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了,这是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我国第一个塑料工厂。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徐老向别人提到:“那时候我瘦得一塌糊涂,开工那天我站都站不直,当时市里的领导来慰问我们,他们都看不出哪个人是我。”塑料工业的建立,发展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以及培养相关人才便提上日程,就在这年徐僖受命在原四川化工学院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专业,并于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他还与苏联专家阿·费·尼古拉耶夫在成都举办塑料工程专业高级进修班,这为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开辟了广阔道路。正当我国高分子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徐僖却自1957年开始在政治上多次遭受冲击,工作上阻力重重,但这些都没有改变他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与热情。在下放劳动期间,他撰写出版了中国工科类高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1964年,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文化大革命”中,徐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饱受折磨,右眼因此成疾而失明,但他每晚仍在灯下工作。他认为:国家要富强,离不开科学技术,一切(指‘文革’)都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结束。他要为那一天的到来做好准备。1970年重庆某军工单位请徐僖前往协助解决一些重要技术问题,他喜出望外。在那里,徐僖同普通工人同吃食堂,却不辞辛苦,深入工厂、车间、实验室及野外试验现场,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试制新产品,搞技术革新。这些单位在其主持或指导下,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1985年徐僖被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国防军工协作先进个人”称号。

艰难的时期一过去,虽是知天命之年的徐僖却朝气蓬勃,他迎着科学发展的春风,将深爱的高分子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1980年后的十余年里,徐僖创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点迎来了全新的发展:他被评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他率领的高分子材料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成,该实验室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科成为我国该领域第一个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该基地进入国家“985”工程。

徐僖非常重视与国外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在他的主持下,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与英、美、日、俄、荷兰、加拿大、捷克等10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国际学术交往的同时,他又十分注意维护祖国的尊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一名日本学者以轻蔑的方式把他的名片递给身为中国人的徐僖。徐僖不动声色,当面将名片远远甩到地上。那位日本学者狼狈不堪,从地下拾起名片,恭恭敬敬地递到他手中。


1989年5月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第五届学术年会宣布,1991年亚澳地区PPS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委托徐僖负责筹备。为此,徐僖和中国化学会、上海交通大学等作了大量准备工作。1990年4月,徐僖在法国尼斯出席第六届PPS年会时向执委会汇报筹备情况,少数不友好人士以各种借口反对1991年会议在中国召开。会场秩序陷入混乱,渐渐形成否定气氛。一个已经确定了的会议被如此否定,对国家的尊严是很大的损伤。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感使徐僖冷静下来,他毅然走上讲台从容应对,自信而有力的话语,扭转了会场气氛。他又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国高分子科学迅速发展的状况等,消除了部分代表的误会。之后,几位友好学者讲述了他们在中国的讲学经历,表达了对徐僖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最后执委会决定,会议仍按原计划在上海举行。徐僖用自己的品格、魅力和学识维护了祖国的尊严。1991年亚澳地区PPS会议举办非常成功,之后,2000年6月和2007年7月在上海又分别举办了PPS的第16届全球学术年会和亚澳地区会议。

徐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高分子力化学、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新技术研究、国防军工领域和石油领域等方面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一些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徐老终生不懈地追求他最大的心愿。

一代宗师光耀人间,先生风范千古流传 ——纪念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徐僖先生


育人之方:“要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近60年的辛勤耕耘,徐僖创办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基地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分子科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徐僖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学风上,他相当严谨。对于学生的论文要求非常严格,每一篇论文均须简洁、清晰、明确。在修改论文上,更是逐字逐句审阅,对实验数据仔细核查,他对学生的学术道德严格要求,绝不准弄虚做假。在许多学生的回忆里,徐老常常在他们的文章上做大段红色的批改。连标点符号,论文注解的格式,英文拼写,他都会改。这和他自己的研究一样,每个实验数据都要反复核对验证,容不得半点的“不对”。在做学问上,徐僖很认真严肃,只要有一个字错了,或者是学术论文装订错误,他都非常生气。

一代宗师光耀人间,先生风范千古流传 ——纪念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徐僖先生

作为老师,在传授知识上徐僖毫无保留并且着力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科研环境和机会。他拟定的学位论文题目大多是学科中的前沿问题,完成的论文一般都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刊登在国内外有关学科的重要期刊上。他向学生和中青年教师传授他的学术见解,不知疲倦地指导和帮助他们选择课题、争取项目、解决难点,引导他们占领学术制高点。每次参加学术会议,他都会带1-2人甚至更多人,以便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他总是对后辈说:“学术和真理面前,大家是平等的。”徐僖唯才是爱,兼任多所实力雄厚的大学的教授,同时对于较小的学校也关怀备至。他在北京服装学院说过:“我不管学校的大小,只要你们努力,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我就帮助你们。我就一个目的:把咱们国家的材料学科发展壮大、能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普遍受人尊重。”

一代宗师光耀人间,先生风范千古流传 ——纪念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徐僖先生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这是徐僖的家训。在师生和亲友的眼里,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真正的人生导师。他常教育学生“要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同时他用亲身经历勉励学生要爱国、爱民,求真、求实。他教育学生不管取得多么骄傲的成就,都不能目中无人,高傲自满。对于总想多发文章多挣表现的年轻人,徐僖教育道:“做学问要踏实,要看得远。”“做老实人一定要吃亏,但是做老实人绝不吃大亏”、“不要怕别人评说,是真理,历史自有公道。”这是徐老给他学生留下的印象很深的话。其正直无私、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感染着他的学生。“一位真正的大师,真正的泰斗”,“一个有名望的人”,“他是一个特别能给别人正能量的人”,“徐先生是我做学问和做人的引路人”,“他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恩师”,“聚良操美德为泰山北斗,合景行亮节成万世师表”,学生对他的评价诸如此类。

一代宗师光耀人间,先生风范千古流传 ——纪念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徐僖先生

徐僖爱生如子,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从恋爱到结婚以及工作、家庭,关心关怀无微不至。生活中的徐僖就是一位平和慈祥的老爷爷,他记得每个学生妻儿的姓名。他上班时每次离开电梯,总要转过身对电梯里的同学挥手再见、笑着说“我到了”,让人心中暖意融融。小辈想拜访他时,他总是约小辈方便的时间,准备茶和糖果,下次见面时仍记得别人喜欢吃什么。

高分子材料学科的许多教师都知道徐老的规矩——兼职从不领取报酬。若是发表文章的稿费,他一般全数交给合作者;有些不便推掉的稿费、评审费和兼职薪酬,就存在工作单位,用于捐赠灾区或帮助他人。徐僖还是上海交大聘任的教授,但自受聘之日起,他没有领过上海交大的工资,并且退回了学校按规定分配给他的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住房。徐老最关心的是学生,尤其那些对学术充满渴望却家境贫寒的学生。1993年,他用自己的奖金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了“攀登”奖学金和助学金。2003年,他又将自己获得的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5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资助或奖励大、中、小学生。徐僖先生常说:“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饮水思源,助人为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徐僖先生将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所热爱的高分子事业,献给了他所忠诚的祖国,他用心关怀学生,培育一代又一代高分子人才,是为真正的大师!如今先生已去,但其馨德,嘉惠后人!

(本文转载,仅为传递信息,版权归原出处所有,阅读原文链接即可查看四川大学校友总会微信)

欢迎加入川大高分子毕业生微信群,目前有60名各地校友加入,请加群主微信:18666186648,注明“川大

阅读原文:查看四川大学校友总会原文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艾邦高分子

作者 ab